夏游绵阳·清凉暑日 ‖ 非遗绽芳粹扬安州

  安州,历史厚重、人文荟萃。东晋永和三年建县,从南北朝时期崖墓陶俑到宋代窖藏,从明清古桥的东方之美到洋马路的万种风情……时间在这片安邦乐土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里名人辈出,是川剧川菜之“父”李调元的桑梓,也是现代著名作家沙汀的故里。写满红色记忆的千佛山,更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正因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安州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安州的文化天空。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踏上这场精彩的文化探索之旅吧!

  “中国春社·雎水踩桥”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每年的春社日,雎水镇的太平桥上便人声鼎沸,数万民众涌向这里,参与庆典、祭祀、祈禳活动形成一幅气势恢宏的民俗画卷,犹如一幅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踩子时桥”、“拜干爹”、“娃娃拜狮”等习俗,不仅体现了安州人民的淳朴与热情,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记忆。

  安州评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称说书、讲书,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

  民国年间,各大场镇都有说书人在茶馆里说书。说书人吐词清楚,声情并茂,善于铺垫和设置悬念,往往讲到精彩、惊险处就说,“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各位听众明日请早”之类,以此调动听众情绪,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安州区积极推动安州评书的传承与发展,建立了四川评书传习馆,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评书文化的平台。

  金钱板是四川省的传统曲艺品种,最早起源四川、贵州的传统说唱艺术,后流传于西南别的地方,距今大概300多年历史。表演者左手执两块主板,右手一块竹板击打左手主板伴奏说唱故事,因右手两块主板上嵌有古铜钱而得名。

  随着年代的积累和艺人的不断创造总结,因技法特点的不同而分成了花派、清派和杂派等几个不同流派。安州区金钱板唱中带说、说中带唱,长短句子交错而行,快慢自由,归属为“杂派”范畴。

  被单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明代嘉庆年间,源自一位落第秀才梁炳麟的闲暇之作,以手掌操作木偶,在幕后“作、念、唱、打”讲述故事。

  一张桌子、四根竹竿、一块被单,便搭成了一个简易的戏台。表演者通过灵巧的手指,赋予木偶生命,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不仅让人惊叹于艺人的技艺,更感受到了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安州区桑枣镇花庙村,泥质优良,很适合土陶烧制,便滋生了安州花庙土陶文化。 根据文献记载,花庙土陶已有八百余年历史。

  传统土陶制造工艺由于全手工制造流程,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手工制造工艺复杂,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制成。现土陶产品主要有泡菜坛、罐、缸、盆等民间生产用品,另外还生产有花瓶、花盆等艺术摆件。

  古琴,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距今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被称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具有很崇高的地位。

  市级非遗传统技艺类代表性项目名录,“斫(zhuó)琴”是古琴制作的专用说法,与其他乐器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艺技术。

  一床好琴,从选料开始,每一环节必须严格按照古法斫制。大大小小200多个步骤,并非一朝一夕,须经过一年甚至几年纯手工制作周期,才能斫制出一张合格的古琴。

  安州葫芦“烙画”民间火画艺术,改良为现代烙画艺术,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

  “葫芦烙画”选用自种葫芦,根据葫芦形状大小构图,画出独具一格图像写实传神,具备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珍藏价值。

  葫芦“烙画”是意在笔尖,落笔成形,烙画又有中国画的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油画的丰富层次和色调,烙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安州葫芦烙画以“葫芦十二生肖”、“荷花图系例”、“五子送福”、“熊猫图”等作品深受国内外友人喜爱和收藏。

  安州木雕历史久远,可考证,明永乐四年,安县塔水镇建开禧寺大雄宝殿,其柱子上的龙形浮雕图案,是现存最早的安县木雕造型。又可考,清乾隆五十四年,安县公园魁星楼其梁一端,栩栩如生的龙形雕刻,可见古安州木雕技艺的盛行。明清时期,在古安州地,木雕师傅以康青松的祖辈最为著名。

  安县木雕主要选用黄杨木、金丝楠木、黄花梨木、红豆杉,檀香木等稀有名贵木材。运用浮雕、微雕、圆雕、镂空雕刻、透雕等技法,雕刻出独具地域特色、图像写实传神、雕刻精美绝伦、格调高古淡雅的木雕作品。

  每一件作品都含有深厚的、可解读的民间传统文化内涵,造型古朴,工艺精美,具备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珍藏价值。

  在安州,还有让人垂涎欲滴的非遗美食——红酥。它被誉为“川西北一绝”,具有酥脆鲜香、入口化渣的特点。

  红酥的制作技艺在川西北流传广泛,尤以秀水镇红酥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据传,乾隆四十九年,“巴蜀才子”李调元亲自配制并命名了这种美食。

  如今,红酥不仅是当地人招待贵宾、馈赠亲友的佳品,更是安州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焦鸭子是安州区的市级非遗之一,焦长菊家的“焦鸭子”,其手艺代代相传,已有百年,制作流程与工艺考究、精益求精,选鸭、腌制、烟熏、卤制等一系列步骤,皆是大有考究。

  精选上等花边鸭、麻鸭等,经烟熏晾晒等步骤后,在秘制卤水中卤制,通过对卤制时间的把控,经过传承人卤制后制作出来的鸭子色如琥珀、咸淡适口、香味浓郁、老幼皆宜,称作“焦鸭子”。

  焦鸭子近百年来,口碑甚佳,已成为闻名的特色美食,是安州本地席桌上,必备的菜品。

  “包蛋”又名“皮蛋”、“松花蛋”古时也称“混沌子”、“牛皮鸭子”。张包蛋制作技艺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安县桑枣镇的传统特色饮食制作技艺,在川西北包蛋行业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

  张包蛋制作精细、用料考究、独具风格,其工艺的核心制作技术在于选蛋、配料和窖藏。选出质优上品蛋,在独家配制的料浆中裹好,将蛋装入坛中密封腌制,冬天需要25至30天,夏天需15天左右,达到去碱增香的作用,待到蛋清、蛋黄发生明显变化,蛋清黑釉出现“松花”,剥壳后色泽黄亮,蛋清呈现出美丽的花纹,闻来香味浓郁,食用则口感极佳。

  谷花糖选用优质糯米谷、麦芽糖为主配料,采用传统手工艺制成,既保持了香甜适度、酥脆可口、入口即化的特点,又有健脾养胃的功效。深受人民的喜爱,甚至成为人类逢年过节招亲待友的一道特色点心。

  安州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8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0人,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6家非遗工坊。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解和欣赏非遗的独特魅力。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