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完善一些小技术问题就能上市 莲藕采收也有望机械化了

  莲藕是武汉市民最喜爱的蔬菜之一,也是湖北最具代表性和优势的蔬菜品种。但在农业机械化全面铺开的今天,莲藕的采收却仍然以人工劳动为主。如何补上农业机械化的这块“短板”?在江夏区金口镇金水祺良农副食品有限公司的藕田里,华中农业大学张国忠教授团队研制的莲藕采收机已经初露锋芒,引起了莲藕种植户和挖藕工人的极大兴趣。张国忠教授介绍,经过20余年的研究改进,莲藕采收机大的技术路线已经基本确定,还有一些小的技术问题是需要完善,“预计两年内我们的产品能够上市,改变人工挖藕的现状”。

  “莲藕采收可能是农业机械领域最难解决的问题。”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水生蔬菜生产机械化岗位科学家张国忠这样描述自己的研究方向:“莲藕可以说具备了作物采收中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它外形不规则、长短不一,同时又比较脆弱、容易破损。此外,藕生长在池塘的泥里,从水面很难确定位置,水里又会有荷叶、荷梗以及各种杂物干扰。所以,从发现、定位到清理、挖掘,再到收集、装运,每一步都很麻烦。”

  张国忠介绍,武汉作为莲藕的重要产区,在机械化方面的探索也开始得较早。上世纪80年代,武汉的科研人员就先后研发过多种莲藕采收机,分别采取了了水射流冲刷和机械挖掘两种技术途径。这两种途径迄今为止仍然是莲藕采收机械最主要的研发方向,可以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武汉是当之无愧的开创者。

  虽然莲藕采收机的研发起步很早,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真正成熟的产品。据了解,目前各地莲藕种植户最常用的采收方式,仍然是由工人手持水枪冲刷藕塘里的淤泥。这种操作方式下,一个工人一天大约可以采收1000斤莲藕,采收面积不到0.4亩。同时,工人在采收时必须泡在水里,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而少量采用机械挖掘采收模式的,则面临莲藕破损、断裂严重的问题。

  “目前,其他几个国家也都没有能实现莲藕采挖的机械装备,还是要依赖大量的人力劳动。”张国忠小组成员、华中农业大学在读博士生唐楠锐说。

  在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的实训基地里,摆放着数台挖藕设备的样机,它们外形各异、工作方式也各不相同。“这些只是20多年来我们研发的样机中的一小部分。”从2002年就开始参与挖藕机研究的张国忠,对研发的难度深有感触,“这些年我们能说是把所有可能的技术方向都尝试了一遍,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不停地改进革新、锲而不舍,现在的莲藕采收机其实已经是我们经过十多次迭代以后的成果。”

  张国忠1993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随后留校任教,30余年来一直从事农机方面的研究。他最开始的研究方向是水稻等作物的相关机械,后来积极做出响应国家号召,勇挑重担踏进了水生蔬菜机械这一领域。“最大的感受是难。一方面,本身研发的技术难度就很大;另一方面,以莲藕为代表的水生蔬菜在很久里都没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支撑,很多工作推进起来很困难。”张国忠介绍,“直到2017年,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专门设立了水生蔬菜机械化岗位,我们的科研工作才真正走上正轨。”

  也是在2017年,张国忠牵头,在华中农业大学组建了水生蔬菜机械化研究团队,挖藕机的研发工作得以快速推进。

  “我们现在基本没节假日的概念,一有新问题马上就得动起来,抓紧时间立刻解决。”这些年一直专注于挖藕机研究的唐楠锐是团队里最忙的人之一,“我每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出差,要么在合作的工厂,要么在合作的种植户田里。”每年,都有像唐楠锐这样的新鲜血液不断加入张国忠的团队,目前团队核心成员有十几位老师和60多名研究生,研究力量及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研究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莲藕,而是拓展到包括荸荠、茭白等在内的多种其他水生蔬菜品种,其中开发的荸荠采收机为全国首创且在2024年实现了成果转化,并由合作企业投入了批量生产。这些成果和产品,进一步为整个团队的研发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我国著名莲藕育种专家柯卫东研究员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一定要实现莲藕采收机械化,实现采收莲藕时人不用下水进田。”唐楠锐表示,目前团队研发的挖藕机在技术路线上有突破,后续主要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张国忠认为,他们团队的挖藕机产品两年内可以成型并进行量产。

  “我们现在除了江夏区金水祺良,还在洪湖、石首有多个试验点位。每次试用机器开展试验示范时,都能吸引大量种植户和挖藕工人围观。”张国忠团队的另一名博士生康启新兴奋地介绍,“在洪湖试用的时候,甚至有几位工人提出,想联手买下设备。”有这种反响,自然是因为新型莲藕采收机大幅度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唐楠锐介绍,试用根据结果得出,一台采收机一小时能采收1.08亩莲藕,一天下来能采收莲藕超过1.5万斤,效率是传统采收方式的15倍以上。同时,莲藕的破损、折断情况也和传统采收方式相当。

  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张国忠团队还在寻求逐步提升工作效率。“我们正在研究怎么使用各种前沿技术来准确定位泥里的藕。”康启新介绍,“图像识别、北斗定位等新技术也将应用到莲藕采收机上。”此外,他们还与莲藕育种团队沟通,希望可以培育出更加有助于机械化管理和采收的品种。

  张国忠表示,目前全国莲藕种植培养面积超过700万亩,莲藕采收机一旦完善并且商业化成功,将大大推动以湖北为首的全国莲藕产业的发展。“我们还将继续研发莲藕产业链别的环节的机械设备,致力提升全产业链的机械化率,继续勇争全国第一。”张国忠对未来非常乐观。

  “过了腊八就是年。”进入腊月后,年味越来越浓,武昌区粮道街道、区文旅局、团区委驻新洲区三店街道杨湾村联合工作队也愈发忙碌起来。这两周,工作队长李发斌的手机响个不停,大多都是在帮村里“带货”:“村里自产的农产品特别生态,豆丝、糍粑、腊鱼、草莓、火龙果、果冻橙……每到节令,俏销得不得了。春节前,我们准备再带些产品去武昌区参加年货集市进行推介。”

  李发斌介绍,看到村里的产品如此受欢迎,今年,工作队和村“两委”更有信心推进和壮大乡村种植养殖产业,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杨湾村“一年四季有果摘,一年四季有景看,一年四季村民有钱赚”。

  李发斌是武昌区粮道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干部,2017年被派驻到杨湾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长和,开始了他与乡间土地打交道的“泥腿子生活”。

  摸底数、察民情、抓党建、强产业,引进企业兴乡、能人回乡发展种植养殖……7年来,杨湾村的变化村民们有目共睹。“村里变化大,农副产品丰富,‘农民老李’的努力起到了关键作用!”村民胡杏枝这样评价李发斌,“在田间地头晒得黑不溜秋的,看上去哪像个干部,就是‘农民老李’嘛!”

  村里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变化,源于产业和能人慢慢的变多。走进村里的顺泰种植合作社,20余棚红心火龙果长势正旺,火龙果大棚对面的5个草莓大棚中,果子也正大面积成熟上市。果农穿梭于果园中采摘果实,一片红火的丰收景象。

  李发斌介绍,顺泰种植合作社是工作队2021年申请立项成立的,以“党建引领+私企+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引进“能人”王红英回乡创业,流转村内闲置土地70亩,种植火龙果、甜瓜、果冻橙、草莓、苹果梨等水果,同时养殖土鸡、鹅等家禽,形成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目前,果园内四季有果可供采摘,常年吸收约20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每年可吸引游客采摘人数2万人以上。

  除了吸引能人回乡,工作队还鼓励脱贫户创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投入小、见效快的微小产业,示范效应会更好”。

  61岁的黄国良家曾是杨湾村有名的贫困户。“国良有高血压,妻子患糖尿病,早年两个孩子在读书,生活非常拮据。”李发斌说,黄国良家只有8亩土地,2017年脱贫前,家庭年收入仅2000元。夫妻俩买药靠低保,孩子读书都要向亲属和朋友借钱。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脱贫后的黄国良把旧房改造成了2层高的小楼房。焕然一新的生活环境,点燃了他内心的一团火,鼓起勇气承包了村里80亩土地种植水稻。

  为了让黄国良尽快“进入状态”,工作队请来市农科院专家为他授课。三年时间,黄国良的水稻种植技术不断的提高,承包的稻田面积逐步扩大至上千亩。2021年,黄国良投资8万元购置了一台农机,还雇佣左邻右舍帮忙管理稻田,曾经的贫困户“逆袭”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

  2022年,杨湾村规划打造黄桃种植基地,开拓37亩土地作为示范种植。李发斌向黄国良提议:“黄桃附加值高,发展前途好,可以创业试一试。”此时,黄国良的女儿已在上海拥有稳定工作,儿子也步出校园走进社会。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黄国良盘下了黄桃种植基地。尽管黄桃种植是新领域,但黄国良并不“怯场”,他和儿子把桃园当家,潜心钻研种植技术,2023年首次挂果,产量超过3万斤,实现净利润近3万元。

  “能人回乡、脱贫户创业是我们发展产业的微缩影,如今,村里还有鳜鱼、小龙虾养殖项目等,都日渐成熟,年产值过百万元,可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大家争先致富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李发斌表示,有了产业基础的硬实力,才有村里人居环境的好颜值。今年,工作队将和村“两委”发力,在提档升级现有产业环境的基础上,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我们的思路是以‘投入一部分,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广泛参与’进行筹资筹劳,共同缔造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李发斌介绍,工作队主要负责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和规划设计,把投入资金用于基本公共设施建设,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前期发动村民自发参与污水管网建设,不少门前菜园的景观小栅栏就是群众自己做的。在外的乡贤能人得知要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后,全力支持,主动出资提供村湾入口石雕指引牌,村民们出工出力不要报酬,自愿让出土地不要补偿。”李发斌说,就这样,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清理塘堰沟渠、硬化道路、改造厕所等方面,大家群策共谋,和美乡村有了雏形。

  “未来三年,我们村将结合水果采摘、水产养殖等产业,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提升村湾整体风貌,把‘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让更多人为杨湾村‘带货’、代言,把村子建成‘四季有果、门前有景’的宜居宜业和美新乡村。”李发斌说。

  尝非遗美食、赏和美乡村、玩年味特色活动、看沉浸式演艺……蛇年春节前,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市财政局、长江日报传媒集团联合推出的《乡村年味 巳巳如意》武汉乡村休闲游口袋书将精彩亮相,邀约市民趁着春节假期玩转武汉乡村,体验浓浓年味。

  今年的春节版乡村游口袋书《乡村年味 巳巳如意》推荐了武汉新城区10条乡村游经典线余家精品乡村游景区与和美乡村特色点位,其中既有年俗年味特色美食推荐,亦有和美乡村美景欣赏;既有非遗传承技艺体验,又能进行沉浸式演艺上新体验,还可参与打糍粑、摊豆丝、炸圆子等丰富农事项目,为市民欢喜过大年提供好吃好玩的好去处,并贴心做好出行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在黄陂区杜堂村木兰不夜城,除原有夜游乡村体验项目提档升级外,1月24日将上新《楚地长歌》室内沉浸式演艺项目。“该剧以荆楚文化为背景,发掘出花木兰、莫愁女、昭君等7位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通过多样的演绎形式,具象展示7种不同的女性精神。”木兰不夜城景区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楚地长歌》是一台大剧,有13个中型演出,以及20多个小型NPC演出,参与的演职人员有100多人。正式开演后,将是对木兰不夜城的一次联动补位,在文化定位上,由木兰文化延伸到更宏大的荆楚文化,在场景和空间上,由室外转向室内。“整个室内大剧场共1.3万平方米,分为上中下3层,场景十分精致,可以全天向游客开放,不再受天气影响,乡村游业态布局更加合理。”

  位于蔡甸区天星村的花博汇景区,也将在1月18日开启“桃李春风”花开富贵年活动。景区倾心打造的主题花灯分布于2公里动线大区域,各类花灯造型取自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和未来科技幻想,工艺精湛、设计独特,带来奇幻的沉浸体验,其中,“云龙出水”“凤舞九天”花灯更是高达8米,引人注目。“新春佳节,我们将上新花开富贵、金蛇狂舞、金玉满堂等特色造型烟花,引入顶级火秀团队,戏曲火焰大刀隆重登场,火焰与刀舞完美结合,展现出惊心动魄的效果;火魔方、火龙环效果升级,光影交错间,为游客带来一场极致的花火盛宴。”花博汇宣传负责人黄婷介绍。

  据介绍,《乡村年味 巳巳如意》武汉乡村休闲游口袋书将于1月15日起,在市内部分地铁站、公交站、大型商圈等公共场所免费向市民发放。口袋书还将同步上线高清电子版,手机微信扫码就可以获得,一册在手乐游武汉乡村。

  在黄陂区姚集街道沿河村的稻田边,巨型稻草人与乡村咖啡馆形成了默契的呼应,营造出悠闲的慢生活氛围,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吴晓 摄

  “每周一景”面向公众征集反映武汉乡村新变化、新成就及乡村生活的美图,投稿邮箱,邮件请注明“每周一景”,写明图片的拍摄时间、地点、粗略地介绍,以及拍摄者姓名、电话。

  随着春节临近,武汉启动一年一度的“冬储春供”工作,将储备660万公斤鲜活农产品,保障春节市场均衡供应、品种丰富和价格平稳,预防冰雪灾害天气对“菜篮子”市场供应的影响。

  “冬储春供”工作采取“政府委托、企业承储、财政补贴”的储备方式,利用现有产地冷链仓储设施,择优选取具有较强的蔬菜经营实力、运输保障能力和稳定销售网络的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储备任务。

  2025年“冬储春供”储备品种和储备量分别为蔬菜(大白菜、白萝卜、土豆、包菜、莲藕等)500万公斤、鲜蛋60万公斤、鲜鱼100万公斤,指定品种储备和供应期限为1月1日至3月15日,为期74天。

  当前,全市“菜篮子”产品品种丰富、供应充足,在田蔬菜面积58.4万亩,日均可采上市量约6900吨;池塘养殖面积65.7万亩,水产品日均可上市量约1100吨;生猪存栏133.96万头,日均生猪屠宰量约7000头。武汉充分的发挥300个“菜篮子”基地稳产保供作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适当增加应季、应急叶菜和畜禽等生产,及时投放市场,保障“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