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年俗一二三

  风俗亦然,各地差异极大,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一国如此,一省、一市、一县也是,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家乡地处皖西南,有群山环绕,有绿水长流,以丘陵为主,自古耕读成风。自然的变迁、历史的演进、区划的调整,造就了在一座小城,南北风俗也有不小的差别,甚至方言都有很大不同。

  年俗指的是围绕过年的有关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有的已经消失,有的逐渐淡化,有的在顽强生长着。只不过今年不同,因为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很多习俗中止了,我想也是暂时的,当风雨过后,来年一定还在。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那就从这天说起。这一天家乡并无多少特别之处,只是为了起个头,倒是外面很多地方有吃腊八粥的传统。这天之后年味渐浓,外出的人逐渐开始返程,“春运”不久后也将开启,在家的人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洒扫庭除等。做“米面”应是在这之后开始的,前面曾写过,此处略去。

  真正步入过年节奏的是小年。这一天南北方略有不同。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北方则是二十三。家乡属南方。这一天可能有两件重要的事,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也可能在除夕完成。

  一是祭祖。《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对我们这个思想早熟的民族来说,虽没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但普遍有祖先崇拜、历史崇拜,某一种意义上以历史、以祖先为宗教,祭祖便成为从古至今的大事。祭祖自然要去上坟,又因为祖先多葬在山上,因而去上坟又说“上山去”,其实是一种通俗说法,很多地方是只有林地而没有山地的。家乡祭祖有几个重要节点,分别是清明、冬至和过年,都是在上午进行,后两者相隔时间不长,但内容不同,这里不一一说明。过年的祭祖,主要内容除了传统上的烧纸钱、放鞭炮、行礼之外,还包括修葺和培土,修葺是指将杂树杂草清除,往往要携带镰刀甚至斧头一类的工具,有的干脆放火烧,为此没少引起火灾的,在严格森林防火的当下,对生火管得很严,每到年关,都会群防群控——最近这个词用得很多,在各个路口“把守”,严防失火。而培土指的是给坟头加土,因为以往主要是土坟,经过一年的雨打风吹,会被“削”去不少,于是就在年底补上,通常是一家挑三担土,用铁锹打板实了,我们都给担子里上过土,弟兄越多,加的土也就越多,坟头也就加得越高,代表家族更加兴旺。后来,很多人家为了省事或者面子,用水泥进行整体塑造,也就没有修葺培土的事了,如今,土葬已经废止,新坟就更谈不上了。前面说“可能”,是因为有时留在除夕上午进行,主要看天气,一般趁天晴较为方便,通常一家都有多个祖坟,且相隔都有一定距离,何况还有一定的“体力活”,赶上个好天气比较重要。

  二是接祖。意思是将祖先“接”回来,听起来似乎有些玄乎,甚至是恐怖。其实不然,既不“做法”,也不“布道”。主要形式是请吃饭!看到这大家没准有疑问,怎么请祖先吃饭?摆酒席!九道菜,包括鱼、鸡、粉丝、油豆腐等,半生状态,八副碗筷、八杯酒,屋外放鞭炮,烧纸钱,口中还念念有词,大致是叫祖先们回来吃饭…吃了一阵,添酒,待“差不多”了,盛饭,再过一阵,散席。散席有不同,以往祖先接回来要到正月十五(过了元宵年才算结束,称作“完年”)才“送”走的,也是原菜摆出来,再放一次鞭炮,因此九道菜要放很久,后来普遍除夕“送”走,这样至少在家里也“呆”了一阵,再后来,多数都是除夕当天接、吃完就送走…就省去了特地保存祭品的事了。

  二十四之后,年关就一天天近了,在外务工的基本都回乡了,还在上班的恐怕心思也飞掉一多半了。到除夕的最近一段时间,主要是各种准备,以往包括洗、晒被子,杀猪等,这些都淡了,特别是杀猪,过去堪称“盛事”,甚至能引起围观,屠夫也颇受瞩目,如今养猪的极少了。还包括炸丸子——老家称“圆子”,糯米、葱等拌在一起揉成球形,油炸,后来炸全肉馅的多了起来,不过还是感觉糯米的更好吃。

  很快就到了除夕,通常被称为“年三十”,当然也有些年份只有二十九的,只是说法不变。这天是比较忙碌的。早饭午饭都很简单,“对付”过去就行,晚饭——年夜饭,简称“年饭”,才是重中之重。通常下午开始准备起来,若是前述祭祖在小年已完成,上午便开始为年夜饭作准备了,主要是洗、切等。半下午时分开始贴对联。每个门都要贴到,窗户上贴些“福”字。很早的时候,家里写对联,用浆糊刷在墙上或门上,后来都是买现成的,用透明胶布粘贴。很快就到了傍晚,开始烧菜,要是“接祖”已完成,直接炒菜,如今,“接祖”都是在除夕这天,因此下午先准备这个重要的事,一般三四点上桌,五点左右“欢送”。随后,开始炒年夜饭的菜,一般是十个菜上下,烧俩“锅子”,以往经济拮据时是荤菜多,因为都希望这天吃“好点”,这也是小的时候都盼望过年的原因吧,如今条件早已改善,人们更看重荤素搭配和营养均衡。一切妥当,就开吃了,喝酒、吃菜、聊天,都在意料之中,一般家里都会在吃得差不多时给晚辈红包,小时很“惨”,爷爷奶奶没给过红包,爸妈也没拿过几回,既有经济的原因,也不注重这个吧。

  吃过年夜饭,便开始“拜年”,意思是串门,左邻右舍都走一遍,挨个说声“新年好”之类的,先去辈分高的家里,依次走过,本生产队的也会走一遭,也会有人来,于是瓜子糖果这些就要摆上桌了。之后可能会有娱乐活动,比如打麻将或扑克等。此时,烟花声早就此起彼伏了,通常是下午就开始了,很早的时候,玩的是“擦炮”,在火柴皮上摩擦点燃后扔出去就“炸”了,也有一根根点燃拿在手上,烧到末端时才扔掉的,也有直接扔地上就炸响的,还有“危险”点的,便是将一挂小鞭炮拆散,一个个点燃再扔出去,不过这样有可能炸到自己…后来,变“高级”了,先是长筒的烟花,手持着朝一个方向,点燃引线,很快就会听到火药冲到前方响起,再往后,自然就是烟花了,花样也是越来越多。

  拜完年,假如没有活动,可能就去看电视了吧,那时春晚的号召力还是极强的。要是坚持到底,就到后半夜了。通常家里也都没睡,在为初一做准备,包括煮鸡蛋、炖老母鸡等。记得以往除夕夜会烧一个大树桩,能烧一整晚,围着它烤火,就是“守岁”了。

  过了凌晨,便是新的一天,也是新的一年,新年必须在鞭炮声中开启,叫做“开门炮”,以往都是天快亮时放,如今似乎都很早,有的刚过十二点就给炸了,好早早睡觉,早上也不用早起。这个炮必须威力足够,通常都是几万发的,代表新年红红火火。早上起来一看,一地的鞭炮屑。

  “初一不出门”。不是真的不出门,只是说不出远门罢了,这天基本不走亲戚,主要是左邻右舍、本队的相互串门,通常都是“组团”来去,称为“大部队”。虽然不走亲戚,但在家乡“流行”这天拜菩萨,跑到很远的庙去求签,或求财或求好运,大体那些。今年由于疫情,大部队消失不见,只有临近的几家走了走,基本是本家,至于拜菩萨,就是只有一间屋子的小庙都关闭了,何况九华山这样的大道场,热衷于这方面的明年再拜吧…初一早饭不算复杂,但很重要,主要是吃鸡汤面和鸡蛋,前面说了除夕后半夜就开始准备,鸡是自家养的,要炖一晚上,油汪汪的,通常早上是两个大铁锅同时烧,一个锅里是炖的鸡,另一个锅煮面,鸡蛋是煮好剥过壳的,和面一起下锅。吃的时候,先捞面,盛鸡蛋,再盛鸡肉和鸡汤,想想就能知道这味道,着实好。多提一句,在老家,鸡蛋被当做“元宝”,有的人很喜欢吃,一顿能吃很多个…

  “初二拜新灵”。所谓“新灵”,指的是上一年去世的人。这一天亲戚或本队的人会先去这家拜年,早上或中午都要摆酒招待的,若是“新灵”比较多,就得分头行动。自然,这一天是不能去其他亲戚家拜年的,不然,人家怎么想可想而知…同时,有“新灵”的人家,这一年是不贴对联的。今年,面对严峻的疫情,严控大规模聚会,一律取消“拜新灵”的活动,也是极少遇到的。

  “初三拜外婆”、“初四拜母舅”、“初五迎财神”。其实这两句是顺口溜而已,没有人还遵循这样的顺序,只是说从初三开始,可以走亲戚了,当然,外公外婆在的自然是先去,不在的就无所谓先去哪家亲戚了。

  之后的日子,似乎没有特别的说法了。家乡也没有灯会、舞狮子舞龙灯之类的活动,群体性活动比较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老人数百万元理财款取不出,刷新闻才发现疑被挪用放贷 一银行前员工涉案上千万获刑6年

  泽连斯基对普京使出激将法:俄若不停战,会面临毁灭性后果

  普京提议就乌克兰停火协议与特朗普会谈,外交部:中方从始至终坚持“四个应该”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教研帮扶】2025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走进粤东西北(韶关)教研帮扶活动”高中生物学科专场举行

  海信电视E8Q Pro开箱:全球首颗信芯AI画质芯片H7、黑曜屏Ultra

  华硕 a 豆 14 Air 悦享版体验:颜值性能俱佳,AI 为体验加速

c